从19世纪中叶起杠杆配资公司网站,造船业的工程思想经历了如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坦克研发那般剧烈的探索与动荡。自拿破仑·波拿巴坚决拒绝罗伯特·富尔顿提出的蒸汽轮船构想,宣称“没有风帆的船是荒谬的”以来,才不过五十年,曾主宰海军世界的风帆战列舰时代便迅速走向终结。
蒸汽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造船方式。各国海军开始引入“蒸汽护卫舰”,这类舰艇结合了传统风帆与蒸汽机及明轮推进系统(其中第一艘“美狄亚”号于1832年在英国建成)。而法国将军亨利-约瑟夫·佩克桑发明的爆炸炮(可发射大口径爆破弹并采用平射轨迹)更是终结了木质风帆舰艇的历史。在此之前,使用实心炮弹的舰炮对决通常以破坏索具、杀伤人员为主,战斗往往持续数小时;而如今装填黑火药的爆破弹可在数分钟内给木质船体造成毁灭性打击。
在某些铁甲舰甲板上布置前装爆破炮的方式令人不禁联想到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世界。1849年丹普战争中,爆破炮首次在实战中使用,标志着帆船海军长达两千年的统治走向终结。当时普鲁士的海岸炮台装备了佩克桑炮,有效击中并引燃两艘大型丹麦军舰——84门火炮的“克里斯蒂安八世”号战列舰与48门火炮的“格菲昂”号护卫舰——迫使其搁浅。丹麦方面损失惨重:106人阵亡,60人受伤,948人被俘。
展开剩余90%1853年,俄罗斯帝国黑海舰队与奥斯曼帝国舰队在锡诺普展开决战,进一步巩固了爆破炮时代的到来。在纳希莫夫海军上将的指挥下,俄军火炮给予土耳其舰队毁灭性打击,击沉九艘舰船,造成约3000人死亡,而俄军仅阵亡37人。
锡诺普惨败的消息传到欧美后,各国海军将领幡然醒悟,意识到必须作出变革。装甲舰艇成为时代呼唤。法国率先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启用装甲浮动炮台应对这一趋势。而美国在内战中更进一步,推出“蒙尼托”号炮塔舰,尽管它的装甲防护与适航性都存在问题。
图注:降帆的“勇士号”HMS Warrior1860年,作为海上霸主的英国,在伦敦船厂开建“勇士号”——历史上第一艘配备蒸汽机和全金属船体的铁甲舰。一年后,其姊妹舰“黑王子”号也下水。虽然这两艘舰仍保留风帆配置,但其在技术上无疑是重大突破。它们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几乎无敌于海面,但“蒸汽与电力时代”的技术进步极为迅猛,仅十年时间便令这两艘“超级战舰”步入后备役。
如前所述,当时的舰船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各种创新思路:舰炮如何布置最优?是一层炮甲板上的舷侧火力更强,还是集中在装甲舱内?是采用双炮层还是单层更合适?美国人的“蒙尼托”是否值得借鉴,用旋转炮塔设计一款适合远洋作战的装甲舰?这一切都成为工程师激烈辩论和尝试的焦点。
“凯普顿号”:一场漂浮的灾难直到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以前,装备炮塔的舰船几乎全部都是近海岸防舰,活动范围主要限于基地附近水域,不敢远离母港。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蒸汽机技术尚不成熟,一旦在公海上出现故障,铁甲舰将完全丧失机动能力、只能听天由命。因此,远洋舰艇仍需保留风帆系统,以应对蒸汽动力的不可预期。而风帆和桅杆结构又恰恰阻碍了炮塔的设置。
尽管如此,英国人还是尝试“让马和羚羊结亲”,打造一种前所未有的“风帆+炮塔”混合体舰船——这个技术奇迹被命名为“凯普顿号”HMS Captain。该舰于1869年3月27日下水,服役不到一年,仅六个月后便以悲剧告终:在一次航行中遭遇风浪,船体在几秒钟内翻覆沉没。
HMS凯普顿号的各视角图“凯普顿号”的设计者是皇家海军一级上校、著名工程师库珀·菲普斯·科尔斯(Cooper Phipps Coles),他被认为是可旋转装甲炮塔的发明人。在当时,这种设计极具革命性。炮塔不仅显著提升火力,还能快速改变射击方向。但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远洋航行必须依靠风帆系统,舰船也不得不保持传统的帆装结构,而这与炮塔布局直接冲突。
科尔斯向海军部提交了一份远洋级风帆炮塔舰的设计方案,舰体吃水线以上仅3.4~3.5米,装备两座双联装305毫米巨炮炮塔,具备全方位火力覆盖,并配备完整帆装的三脚桅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门305毫米炮重达25吨,总重达100吨。
“凯普顿号”上25吨巨炮的装填情景科尔斯在英国海军中享有极高声誉,因此第一海军大臣与海军委员会成员都批准了该项目。尽管也有反对意见——当时的海军舰船总设计师(相当于首席总工)爱德华·里德(Edward Reed)坚决反对这一设计,认为风帆铁甲舰已过时,早该淘汰。他指出:舰上的桅杆、索具与风帆会带来极高的重心与极差的稳性,舰艇将非常容易倾覆。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成品舰外观极为怪异。舰艇上层甲板安装了四门305毫米大炮的炮塔,但在其上方又覆盖了一整块从艏延伸到艉的“假甲板”,由艏楼与艉楼支撑。水手需在假甲板上作业以避免影响火炮运作,但此举进一步提高了舰体重心。此外,“凯普顿号”严重超重——下水后被发现吃水深度比原计划多出33厘米,设计舰员为400人,实际为500人,额外负重6~7吨,总体超载在730到830吨之间。试航时,仅14度的倾斜就足以让甲板边缘贴近水面,险象环生。
这一切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凯普顿号”的沉没不仅是对过度追求技术混合的警醒,更成为海军史上最具讽刺意义的设计之一。
这就是它扬帆航行时的模样凯普顿号配备了三根桅杆,帆面积高达33,000平方英尺(约合4650平方米),完全相当于传统的木制战列舰帆装。这种“老式”风帆武装进一步削弱了舰艇本就糟糕的稳性。更糟的是,该舰的自由舷高度极低——下水后发现舰体距水面仅约两米。而在凯普顿号第一次升上海军旗时,还出现了一个极其不祥的预兆:旗帜竟然被挂反了——在航海传统中,这被视为遇险信号。
尽管如此,凯普顿号仍被正式列入现役,并展现出优秀的航速、机动性、强火力和良好装甲防护。如果它只是作为岸防舰,在近海水域服役,而非用于远洋中队,那么后续灾难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1870年9月6日,凯普顿号随英国舰队从地中海返航,航行至西班牙最西端菲尼斯特雷角以西约20海里处。当天海况恶劣,舰艇在全帆航行中不断侧倾,风下侧的倾斜严重到海浪冲上甲板并淹没主炮塔一半高度。入夜后,风暴升级,至午夜舰长命令收帆。
关于之后的灾难过程,历史学家H·威尔逊根据少数幸存者的讲述进行了还原:
“…点名时舰船已经严重倾斜,但又恢复了些许平衡。等船员上到甲板时,听见舰长伯戈因下令‘放下桅索’,接着是‘松开前桅与主桅的大帆缆绳’。但还未等水手们接近缆绳,舰艇再次倾斜,这次更剧烈。舰长每次询问,船员们接连喊出倾斜角度:‘18度!23度!28度!’——倾斜太严重,以至于一些站在缆绳上的人直接被甩入海中。当时整艘舰已几乎躺倒在海面上,剧烈摇晃,每一波浪头的冲击都令其更加不稳。”最终,凯普顿号在短短30至40秒内翻覆沉没。全舰500名官兵中,仅18人幸存,而且只有一人是从船体内部逃出——通过炮塔的炮口爬出来。其余生还者都属夜班哨兵,正巧在甲板或桅杆上作业。舰艇设计者库珀·科尔斯上校也在船上,随其“杰作”一同葬身大海。
令人讽刺的是,同一夜间风暴中,英国舰队中其他所有舰艇都毫发无伤。
事后调查
如此多海军官兵在和平时期丧生,引发英国社会强烈震动——伤亡人数甚至超过了特拉法尔加战役!随后展开了司法调查,结论确认“凯普顿号”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但没有任何人受到惩处——毕竟科尔斯本人已遇难,成了“最合适”的替罪羊。
这场灾难成为海军史上的转折点:从此全球各国放弃了建造重型低舷帆装铁甲舰的设想。“凯普顿号”的沉没彻底终结了传统帆装在战斗舰上的历史,也让炮塔铁甲舰的发展进程延迟了好几年。
“只装大炮!”现在我们暂时离开铁甲舰的话题,回到19世纪工程师们艰难而曲折的构思之路。
炮艇这种轻型战舰的类别早在蒸汽时代之前就已出现,早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年代,就有装备两到三门重炮、依靠四十桨划行的小艇。此后,炮艇主要用于岸防任务——毕竟这种体型小、吨位轻的舰船贸然驶入公海风险极高,它们的用途一般局限在河流、峡湾、或配合陆军部队从水上进行火力支援,或是反登陆作战等。
1887年,英国艾尔斯威克的阿姆斯特朗-米切尔公司(Armstrong Mitchell & Co.)造船厂接到意大利国防部的订单,要建造两艘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炮艇:长35米,宽11米,排水量687吨,仅装备一台261千瓦的蒸汽机。这两艘舰艇被命名为“卡斯托尔”(Castore)和“波吕克斯”(Polluce),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建造的正是未来“无畏舰”之父——菲利普·沃茨,当时他还在阿姆斯特朗公司任职。舰艇建成后以零部件方式运至意大利,在**波佐利港(Pozzuoli)**重新组装——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成了海军史上前所未见的奇闻。
舰艇本身其实毫无特色——如果不是因为意大利人突发奇想地为其安装了克虏伯公司制造的400毫米舰炮。
你没看错,没有笔误,也不是迫击炮,而是真正意义上的400毫米口径舰炮,火炮身管长度达32倍口径,重约120吨——要知道这可是一艘排水量不过687吨的小艇!自然,这样的炮根本无法安装在炮塔中,也没有任何瞄准机构,俯仰角只有13度。它所用的弹药是900公斤的超重炮弹——一发就能打得对面怀疑人生。
现今仅存一张“波吕克斯”号的老照片,标题写着“炮试中”——是的,这玩意儿居然真的试射过。照片上能清楚看到,整门大炮几乎占据了半艘船体以上的空间,舰桥、烟囱和所有上层建筑都被挤到了船头一角。该炮由49人组成的舰员进行操作维护。可以想象,开火时的后座力是多么惊人:粗略估算一下,如果一吨铁疙瘩以几百米/秒的速度飞出去,那687吨的舰体会被“踢”得后退,速度或许高达0.5米/秒。那一刻舰员的“体验感”,恐怕终身难忘。
尽管意大利海军高层曾努力思考“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的合理用途,但最终只得认输。400毫米大炮很快被拆除,换成了更加务实的120毫米舰炮和几挺机枪,两艘炮艇就以这种样貌安静地度过了余生,直到20世纪头二十年退役。
至于“为啥要搞出这种东西”?历史没有给出答案。这两艘小舰,作为军工史上一则滑稽的插曲,永远被写入了史册。
“它没有沉——它本来就长这样!”继续我们地中海海军奇闻的主题,这里还必须提到一位海军史上颇为“个性鲜明”的角色。请看这位不显眼的主角:意大利炮舰“法迪布鲁诺”(Faà di Bruno)停靠在威尼斯港中的身影。先别惊慌,它并没有沉没——这正是它正常的模样!这艘奇特的舰船是**著名造船工程师朱塞佩·罗塔(Giuseppe Rota)**在1915年的设计成果。
这是它“正常”的状态“法迪布鲁诺”堪称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浮动炮台思路的顶点。它的任务是支援意大利陆军在的里雅斯特地区的作战——军方需要一艘可以在水文环境复杂、航行困难的近岸水域行动的舰船。同时,意大利也希望为原本打算装备“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的大口径火炮找到用途。因为这些战舰迟迟未能开工(四艘全被取消),而昂贵的381毫米巨炮却已生产完毕,无所事事,在大战期间实在是资源浪费。
最终,“法迪布鲁诺”安装了两门原计划用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号战列舰的火炮:
型号:381毫米40倍径“安萨尔多”炮,1914年式 数量:两门 年份:1917年完成安装 1917年,“法迪布鲁诺”号上的381毫米/40倍径“安萨尔多”1914年式舰炮安装为了安装这些火炮,人们建造了一个矩形浮筒平台,配备有倾斜的“双坡式”甲板。火炮被安装在一个活动范围有限的炮塔中,只能在舰艏方向的狭窄扇形范围内开火。舰体内部极其狭窄,因此除了炮塔和弹药储存区,只能勉强安装一套从退役鱼雷艇上拆下来的蒸汽锅炉和动力装置。
由于浮筒的水动力性能极差(毕竟浮筒天生不适合航行!),舰船的最大航速只有3节。不过对“法迪布鲁诺”来说,这已足够用了:只需靠近海岸,在安全距离上为陆地目标开火即可,无需长距离航行。
但这艘舰艇也有一个显著优点:吃水极浅(不超过2.2米),这让它几乎不怕水雷或浅滩,能在沿岸复杂地形中自由活动。
该舰建造时间长达近两年,安装如此巨大的舰炮在排水量仅2800吨的小舰体上困难重重。最终它直到1917年夏季中期才正式入役。
然而仅仅数月之后,“法迪布鲁诺”的军旅生涯便宣告结束:1917年11月,这艘几乎不具备航海能力的舰艇在一场风暴中遭遇恶劣天气,被迫搁浅在安科纳港附近。从此,它再未参与过战争。
炮舰及其船员从外观看,“法迪布鲁诺”号无疑显得极为怪异——远处看去,仿佛海面上漂着一座孤零零的炮塔,配有两门巨大的15英寸舰炮和一根三脚桅杆;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那几乎完全沉没于水面的船体。顺带一提,这艘炮舰在搁浅事故后得到了修复,并成功存活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它以战术编号“GM 194浮动炮台”的身份,在热那亚附近执行岸防火力支援任务。
我们在这里仅列举了“蒸汽与电力时代”三种舰船——带桅杆的铁甲舰、炮舰和炮舰艇(即浮动炮台),但别忘了,那个时代的作战舰艇种类极为繁多,设计师们不断进行大胆试验,有的方向后来被证明是死路,有的则推动了技术进步。他们不断努力,追求理想的战舰形态。
而正如我们所见杠杆配资公司网站,并非每一次尝试都能成功。
发布于:黑龙江省配资炒股开户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